当前位置: 首页> 热点新闻> 正文

2018有哪些学校二轮调剂了

  犹记得2018年那个春夏之交,对于数以百万计的高考考生及其家庭而言,空气中弥漫的不仅是初夏的燥热,更有一种决定命运走向的焦灼。当高考成绩尘埃落定,首轮志愿填报的录取结果陆续公布,可谓是几家欢喜几家愁。而对于那些因几分之差与理想院校失之交臂,或是在首轮志愿填报中策略稍显保守而未能成功“上岸”的考生来说,一场同样至关重要的“二次战役”——二轮调剂,悄然拉开了帷幕。这并非简单的“补漏”,而是信息、策略、决心与运气的又一次综合较量,其激烈程度与关注度,丝毫不亚于首轮录取。

  所谓二轮调剂,是指在常规录取批次结束后,部分高校因未完成招生计划,或根据实际情况新增了部分招生名额,而面向符合条件的考生再次开放的专业补录机会。这在当时的教育招生体系中,为许多考生提供了宝贵的“末班车”票。与首轮填报志愿时信息相对透明、渠道相对统一不同,二轮调剂的信息往往呈现出碎片化、动态化的特点,需要考生和家长具备极强的信息搜集和甄别能力。

  回顾2018年,参与二轮调剂的高校覆盖面之广,出乎不少人的意料。这其中,既包括一些地处非热门城市但学科特色鲜明的省属重点大学,也包括部分因招生计划体量大或专业冷热不均而出现缺额的综合性院校,甚至不乏一些因当年报考情况出现波动而临时增加名额的“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相关专业。例如,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的一些老牌工科院校,其机械、冶金、地质等传统优势学科,尽管在行业内认可度高,但因就业导向或地域因素,在首轮招生中可能出现生源不足的情况,成为二轮调剂中的“大户”。与此同时,一些新升格的本科院校或独立学院,也通过二轮调剂来补充生源。

  具体到院校名单,由于年份已久且各省市招生考试院发布的信息平台各异,难以穷尽式列举,但通过梳理当年的公开报道和考生社群讨论,可以窥见一斑。像广西、云南、贵州等省份的多所省属本科院校,以及吉林、黑龙江、辽宁等地的一些高校,都曾发布过二轮调剂的补录信息。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的一些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部分非核心热门专业也时有调剂名额放出。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艺术、体育类专门院校,因其招生方式的特殊性,在完成首轮校考和录取后,也常常是二轮调剂的重要参与者。

  二轮调剂现象的背后,是高等教育资源分布、社会就业观念与考生个人选择之间复杂互动的结果。一方面,它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断提升背景下,高校间生源竞争的加剧,部分高校或专业面临一定的招生压力。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考生和家长在选择志愿时日趋理性与务实,对学校地域、专业前景、个人兴趣等因素的综合考量更加精细,不再盲目追逐“名校光环”,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部分高校或专业首轮招生的“遇冷”。

  对于参与调剂的考生而言,这既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机遇在于,他们有可能以相对较低的分数进入一个办学实力不俗的本科院校,或者“捡漏”进入一个之前不敢奢望的较好平台。挑战则在于,调剂过程往往时间紧迫,从信息发布到确认填报有时仅有短短一两天,决策时间极其有限;同时,调剂专业多为相对冷门或首轮未录满的专业,考生需要权衡是优先保证“有学上”,还是坚持自己的专业兴趣。此外,调剂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也使得一些考生可能错失良机或做出并非最优的选择。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2018年及历年存在的二轮调剂机制,是我国高考招生制度不断完善和人性化的体现。它如同一个安全阀,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一考定终身”的刚性压力,为招生市场提供了必要的弹性空间,既保障了高校能够完成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使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也为部分考生提供了额外的升学路径,体现了教育公平的另一种维度。当然,这一机制也促使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不断反思如何优化专业结构、提升办学吸引力,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和生源变化。

  时过境迁,如今的高考招生制度仍在持续改革优化之中,但回望2018年那场牵动无数人心的二轮调剂,它依然是那个特定历史阶段高等教育招生图景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片段。它不仅关乎数据与名单,更承载着无数个家庭的期望、纠结与最终的选择。对于当年通过调剂成功步入大学殿堂的学子来说,那段经历或许是人生中一次难忘的转折,它教会他们的,或许不仅仅是如何抓住机会,更是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做出适合自己的抉择。而对于整个教育体系而言,如何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减少信息壁垒,让每一个考生的才华都能找到最适合绽放的土壤,仍是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