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大学校园里,随处可闻琅琅书声。图书馆靠窗的位置上,外语系大三学生李悦正对照笔记本电脑屏幕上的学术文献,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她所阅读的正是本学期《学术英语》课程要求的材料。“从前觉得英语学习就是背单词、练听力,直到这学期接触到专业领域的英语文献,才发现语言是通往专业世界的桥梁。”李悦的体验,折射出当代中国大学英语教育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
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历经数十年发展,已从单一的基础语言教学,演变为涵盖基础、进阶、专业、跨文化等多维度的综合性学习体系。在课程设置上,各高校普遍构建了“基础必修+技能选修+专业拓展”的三级课程模式。基础阶段,《大学英语综合课程》作为全校性必修课,着重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这类课程通常持续两到三个学期,通过系统训练,帮助新生完成从高中英语到大学英语的平稳过渡。
随着学习深入,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和发展方向,在技能类选修课程中自主选择。这类课程包括《英语视听说》《英语阅读与写作》《英语演讲与辩论》等,旨在针对性提升特定语言技能。外国语学院王教授指出:“分级分类教学是近年大学英语改革的重要方向。我们通过入学分级测试,让学生进入适合自己水平的班级,既避免‘一刀切’的教学弊端,又能最大限度激发学习潜能。”
值得关注的是,专门用途英语(ESP)课程的兴起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新亮点。这类课程紧密对接学生的专业学习需求,开设了《法律英语》《医学英语》《工程英语》《商务英语》等专业英语课程。理工科学生张伟坦言:“《科技英语阅读与写作》让我掌握了查阅国际前沿论文的能力,这种针对性训练对后续的科研工作帮助极大。”
在教学模式方面,大学英语课堂正经历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的转变。任务型教学法、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日益普及。许多课堂采用小组讨论、情景模拟、项目汇报等形式,将语言学习融入真实交际场景。与此同时,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整合应用为英语学习开辟了新路径。在线学习平台、移动应用程序、虚拟仿真实验室等技术支持,使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成为可能。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也被纳入大学英语课程目标。除了传统的《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课程外,各高校还积极开设《跨文化交际》《中西文化比较》等课程,通过案例分析、文化体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理解力。文学院留学生中心主任表示:“在全球化背景下,单纯的语言技能已不足以应对国际交流的需求,文化认知与包容心态同样重要。”
课程评价体系也随之发生变革。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逐步取代了单一的期末考试。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小组项目、阶段性测试等在总评成绩中占有相当比重,这种多元评价体系更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成长轨迹。
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各高校持续加大投入。除了引进国外优质原版教材,许多学校还组织教师团队编写符合本校学生特点的校本教材。在线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成效显著,慕课、微课等数字化教学资源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成效正在逐步显现。根据近年来的教学反馈,参与项目式学习的学生在语言应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表现突出。同时,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开设,有效提升了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国际交流能力,为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专业人才奠定了基础。
面向未来,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将继续深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将为个性化教学提供更多可能;课程内容将更加注重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学习评价将趋向多元化、过程化。这些变革将进一步推动大学英语教学从单纯的语言技能训练,转向综合能力培养,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
夜幕降临,教学楼里依然灯火通明。在一间智慧教室内,英语教师正在指导学生进行跨国视频交流项目。屏幕上,中外学生就全球气候议题展开热烈讨论。这样的场景,如今已成为大学英语课堂的新常态。从基础语言训练到专业应用,从课堂学习到跨文化实践,大学英语课程正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多元的形态,为莘莘学子打开通向世界的大门,在语言学习与专业成长的交汇点上,描绘着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崭新图景。
本文由作者笔名:宿迁新闻网 于 2025-09-30 11:16:08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suqian.me/wen/1127.html
上一篇
四川大学博士点有哪些
下一篇
法学二级学科包括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