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社会民生> 正文

一根钓竿撬动休闲渔业全产业链 宿迁生态修复激活4000亩水域经济

  仲夏时节,宿迁的湖光水色间正演绎着产业转型的生动篇章。在宿城区王官集镇的碳纤维钓竿车间里,一卷卷黑色碳布经过精密裁剪、高温卷制、智能缠带等20余道工序,蜕变为轻盈坚韧的高端钓具。而在百公里外的泗洪县洪泽湖畔,一场总奖金高达300万元的国际垂钓大赛刚刚落下帷幕,渔家乐老板许杰的灶台烟火整日不熄,清蒸大白鱼、洪泽湖银鱼羹的鲜香萦绕市集,单日营业额甚至超越了春节旺季——这组生动场景,折射出宿迁以"一根鱼竿"为支点,撬动赛事经济、高端制造与生态修复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

1.png

  赛事经济点燃乡村新活力‌

  五月伊始,第十五届泗洪国际大圆塘"梦者"杯钓鱼大赛在洪泽湖畔鸣锣开赛。来自全国各地的钓手云集于此,组装钓组、挂饵抛竿的动作行云流水。为期五天的激烈角逐中,总奖金池超300万元的赛事不仅吸引资深钓客,更让首次参赛的陈女士刷新认知:"原以为钓鱼是静坐独钓,没想到竞技垂钓如此扣人心弦!"赛场外的"渔味市集"同样人声鼎沸,许杰的渔家乐单日营收较春节增长三成,菱角秧鲜肉包、带刺鱼丸等特色小吃供不应求。"鱼丸鲜嫩弹牙,果然名不虚传!"湖南游客刘女士的赞叹道出众多食客心声。

  据统计,泗洪县已累计举办垂钓赛事200余场,吸引超15万人次参赛。赛事流量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量:温州游客郑先生举家自驾参赛后,又带孩子探秘洪泽湖湿地水族馆,带老人体验非遗织网技艺。这种"参赛+观光+体验"的复合模式成效显著,今年一季度泗洪接待游客223.6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2.6亿元,同比增幅分别达22.4%和12.4%。

  浊水塘蜕变生态明珠‌

  宿迁坐拥洪泽湖、骆马湖两大水域,水域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23.1%。然而曾几何时,王官集镇等沿湖区域因传统渔业养殖陷入生态困境。"过度捕捞和水体污染让湖泊生态告急。"宿迁市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回忆。2020年启动的生态保卫战中,宿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退渔还湖工程,仅用3个月收回212个鱼塘,整修形成4000余亩焕新水面。

  通过建设污水处理站、连续四年环湖植树造林,配合生态护坡、水生植物种植、有益鱼类放养等系统性修复,昔日浊水重现碧波。实施禁渔期管理后,洪泽湖鱼类种群显著回升,沉水植物覆盖率创十年新高。"生态颜值就是经济价值。"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朱增银表示,"我们持续做大'生态分母',实现生态与经济双向提升。"如今泛舟骆马湖,可见白鹭掠水而飞,沿岸绿荫连绵,构成动人的生态画卷。

  竿动四方串起产业链‌

  在渔王科技公司的智能化车间,碳布经双向逆丝等技术创新,蜕变成张力与韧性俱佳的高端钓竿。"通过交叉组合技术,传统渔具升级为高附加值产品。"总经理包兰英介绍道。企业5条碳纤维生产线年产钓竿24万根,近200款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而在毗邻的渔具直播基地,主播们正热情推介:"这款鱼竿腰力足,30斤大鱼轻松起!"王官集镇打造的1.3万平方米直播基地,锚定"培育百名主播、引进五十家企业"目标,构建全国渔具云集散中心。

  这条"竿动四方"的产业链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在朱海休闲运动小镇,村民许炎在渔王科技实现家门口就业:"按件计薪,日收入百余元,比外出打工强多了。"以"水美朱海·渔乐田园"为主题的特色景区规划建设16个景点,预计带动1500人就业。更宏大的产业图景正在展开:泗洪国际大圆塘持续举办高规格赛事;湖滨新区斥资50亿元打造骆马湖渔业风情村;穆墩岛村凭"生态+旅游+文化"模式获评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从碧水守护到赛事运营,从智能制造到直播带货,宿迁正以创新之笔绘就休闲渔业生态经济双赢的新画卷。(字数: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