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社会民生> 正文

宿迁打造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温暖困难群体:35站点促8910人就业3480人受益补贴75万元

  在宿迁市宿城区耿车镇耿车社区的“家门口”就业服务站里,每天上午九点刚过,服务站便迎来络绎不绝的求职者。工作人员王萱正忙着为前来咨询的居民讲解最新的招聘信息,“您看看这个岗位,就在咱们镇附近,工资待遇不错,工厂还免费提供技术培训,上手很快。”她的耐心讲解,让不少求职者露出了希望的笑容。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既是支撑万家灯火的基石,也是推动地方发展大局的动力。2023年,宿迁市积极响应江苏省关于建设“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的战略部署,将标准化服务站打造成为稳就业、惠民生的核心抓手。依据本市出台的《宿迁市“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建设标准和服务规范》,宿迁坚持以“科学谋划、科学推进、科学突破、科学求实”为原则,精心构建了35个特色鲜明、运转高效的基层服务站点,为当地劳动力市场注入新活力。

1.png

  服务站的选址并非随意安排,而是紧紧围绕“靠近困难群众、服务实际需求”的核心理念展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强调,站点布局严格基于就业数据的深度分析,确保服务触角精准延伸。这些站点不仅设立在街道社区服务中心,还覆盖人流量密集的商场、技能培训资源丰富的学校、信息汇聚的人力资源机构以及退捕渔民集中的乡镇,甚至深入金融服务便捷的银行网点。例如,在泗洪县临淮镇,服务站专门建在退捕渔民聚居区,重点为大龄渔民提供就业帮扶和政策兑现服务。这种“多样化覆盖”的选址策略,有效实现了“15分钟就业服务圈”的便捷可达目标。截至今年6月,这些站点已成功帮助8910名劳动力实现就业,其中3480名属于就业困难人员,累计发放各类政策性补贴资金75.3万元,切实缓解了基层民众的经济压力。

  精准布点是基础,贴心服务才是关键。服务站员工以“绣花功夫”般细致的工作方式,为困难群体点亮希望之光。泗阳县众兴街道西康社区的张女士便是受益者之一,她回忆道:“要不是服务站帮忙,我真不知道日子该怎么过。”她的婆婆重病卧床,家庭负担沉重,一度让她陷入绝望。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走进服务站后,工作人员不仅倾听她的困境,还精准分析她的需求:既能兼顾家庭照料,又能胜任体力劳动。很快,服务站为她匹配了附近超市的理货员岗位,“现在在家门口上班,既能照顾家人,又有稳定收入,心里踏实多了。”张女士的经历,是服务站“精耕细作”服务模式的最佳体现。为了帮助更多类似群体,宿迁全市组织了大规模走访行动,深入低收入人口、残疾人、特困职工家庭成员、零就业家庭人员和长期失业人员等五类特殊困难群体,覆盖6100余人。通过一户一档的精准建档,动态掌握每个人的就业状况、失业原因和家庭需求,服务站不仅提供岗位匹配,还辅以技能培训和心理疏导,帮助困难人群从“被动输血”转向“主动造血”,重拾生活信心和尊严。

  同时,服务站积极引导企业开发适配岗位,挖掘出4700余个“爱心岗位”,实现企业与求职者需求的无缝对接。为确保服务实效,宿迁构建了“闭环管理”保障机制,依托省级人社平台制定本地考核细则,涵盖服务评价、问题反馈、整改落实和成效监督等全流程。服务站定期接受“体检”,发现问题立即优化,例如增设求职心理疏导角或加强新业态就业指导。面对人手紧张和专业性不足的挑战,宿迁创新引入市场化运营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吸引9家人力资源机构深度参与。在泗阳县东光社区服务站,专业团队的加入带来了精细化数据库建设和企业定向输送协议等新气象,这种“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混合模式,不仅减轻基层负担,还注入创新活力。35个服务站如同35盏温暖的明灯,照亮了8910个重新绽放的笑容,3480个困难家庭在这里点燃希望之火。宿迁的实践经验深刻证明:就业这一最大民生工程,离不开基层的精细耕耘。当服务沉入街巷、融入日常,制度的保障、市场的活力与精准帮扶相结合,希望的种子便能在“家门口”生根发芽,稳稳托起千家万户的幸福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