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拂过校园,垂柳的新绿轻轻摇曳,几名小学生正踮着脚尖观察新挂上的植物标识牌。不远处,紫藤花架下传来琅琅读书声。这样的场景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全国各地的校园中。校园绿化不再只是简单的栽树种草,而是成为融合审美教育、生态认知与课程实践的重要载体。那么,一所学校的园林景观究竟应该选择哪些植物?背后又体现着怎样的育人理念?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地探访。
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园林设计师王工向我们介绍:“校园植物配置首先要考虑安全性,避免选用带刺、有毒、易引发过敏的树种。”他指着操场边的白蜡和国槐说,“这些树种生长稳定、抗性强,不易倒伏也不招虫,特别适合孩子们活动的区域。”而在教学区的窗户外,则种植了低矮的紫叶李和海棠,“既不影响采光,又能让坐在教室里的学生感受到四季变化。”
除了安全,教育功能是校园植物选择的重要标准。成都市草堂小学充分利用杜甫草堂的文化资源,在校园内大量种植竹子、梅花、兰花等具有传统文化意象的植物。语文老师李晓璐说:“讲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时,我会带学生去看真竹;学《梅花》时,孩子们能闻到暗香。这种直观体验是课本给不了的。”
同样注重课程融合的还有上海市徐汇区向阳小学。他们的“百草园”里种植着薄荷、鱼腥草、艾草等三十多种药用植物。科学课老师张建军带着学生在这里开展项目式学习:“孩子们自己种植、记录生长过程、查阅中医典籍,最后制作成植物图鉴。这样的学习比背诵知识点生动得多。”
高校的植物配置则展现出更深的学术内涵。武汉大学以樱花闻名,但园林科负责人告诉我们,其实武大植物配置的真正特色是“模拟自然群落”:“我们不是简单排列树种,而是构建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的立体生态系统。比如珞珈山南坡的常绿阔叶林群落,就是很好的生态学实习基地。”
南京大学鼓楼校区保留着数十棵百年梧桐,这些树不仅是风景,更是活的历史档案。校史馆工作人员说:“很多老校友回校,第一件事就是找自己读书时那棵梧桐树。树木成为情感连接的纽带,这是当初栽种时没想到的。”
随着生态环保理念普及,多所学校开始注重乡土植物应用。深圳市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总校专门开辟了“岭南果木园”,种植荔枝、龙眼、杨桃等南方特色果树。总务主任陈老师算过一笔账:“乡土植物适应本地气候,维护成本低,挂果时还能让学生了解本地农业特色,一举多得。”
西北干旱地区的学校则在节水植物上做文章。银川市第一中学的校园里,沙枣、柽柳、骆驼刺等耐旱植物构成独特景观。后勤负责人马主任坦言:“刚开始家长觉得这些植物‘不上档次’,现在我们用雨水收集系统灌溉,每年节水60%,成了生态教育活教材。”
值得注意的是,校园植物选择也反映出时代变迁。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校区专门留出了“碳中和林区”,种植速生碳汇树种。学生们通过计算树木固碳量,理解碳中和概念。而一些新建的国际化学校则引入智能灌溉系统,通过传感器监测植物需水量,实现精准养护。
当然,校园绿化也面临挑战。多位校园园林工作者提到,最大的难题是如何平衡美观性、教育功能与维护成本。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院专家建议:“不妨让学生参与设计环节,孩子们的想法往往能给专业设计带来灵感。”
在探访中我们看到,郑州一所民工子弟学校在围栏边种植了向日葵,校长说:“这些花永远朝着太阳开放,我想告诉孩子们,无论遇到什么都要向阳生长。”这个细节或许道出了校园植物的真谛——它们不仅是景观,更是无声的育人者,用年轮记录成长,用花开传递希望,在日复一日的陪伴中,诠释着“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境界。
夕阳西下,某中学的生物兴趣小组还在温室里观察一株新移植的珙桐。这种被称为“鸽子树”的珍稀植物能否在校园里开花结果,成为孩子们牵挂的科学命题。而这样的牵挂,或许正是一所校园最动人的风景。
本文由作者笔名:宿迁新闻网 于 2025-09-15 10:54:31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suqian.me/wen/704.html
上一篇
学硕是考哪些科目
下一篇
考研概率论考哪些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