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持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一批年轻有为的副教授获聘博士生导师的现象引发广泛关注。多所顶尖高校在人才评价机制上打破“唯职称论”的惯性思维,真正落实“破五唯”精神,使得一批学术能力强、科研潜力突出的副教授得以独立指导博士研究生,这一变化正逐渐重塑高校学术人才梯队建设生态。
在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等理工科院系已陆续推行博导遴选改革。年仅35岁的张副教授去年以通讯作者身份在《自然》发表重要研究成果,虽未晋升正高职称,但因学术贡献突出,经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严格评审后获聘博导资格。他表示:“学校打破职称壁垒,让青年学者能更早组建研究团队,对开展连续性前沿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清华大学自2020年起在电子工程、人工智能等优势学科试点“准聘-长聘”制度,明确规定副教授满足科研业绩要求后可申请博导资格。该校人事处负责人介绍,此举旨在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评价体系,目前已有40余名副教授通过遴选进入博导序列,其指导的博士生在顶会论文发表和专利申请方面表现亮眼。
浙江大学则通过设立“求是青年学者”计划,为优秀副教授配备博士生招生指标。该校计算机学院的李副教授告诉记者:“过去要等到评上教授才能带博士,现在只要科研达标就有机会。我的课题组去年招收的首位博士生已参与两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这种师生共进模式极大激发了科研活力。”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改革并非仅限于顶尖高校。西北工业大学、深圳大学等院校也相继出台类似政策,在航空航天、新材料等特色学科领域推行博导评聘改革。高等教育专家、厦门大学刘海峰教授分析:“这反映我国高校正从‘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有利于打破论资排辈现象,使科研资源配置更聚焦实际贡献。”
教育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9月,已有56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修订了博导遴选办法,其中超过八成院校明确将副教授纳入博导选聘范围。不过各校均强调,放宽职称门槛不代表降低学术标准,反而在科研成果、项目经费、学术声誉等方面设置了更严格的量化指标。
这种变化对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出了新要求。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李立国认为:“副教授担任博导既要保证学术水平,也需加强导师培训体系建设。建议高校建立动态考核机制,对指导质量进行全过程跟踪评估。”
与此同时,部分高校正在探索更彻底的改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试行“博士招生指标备案制”,由科研团队根据项目需求自主确定招生计划。该校研究生院负责人表示:“让真正需要科研助手的团队获得招生资源,这种模式可能成为未来改革方向。”
多位教育专家指出,副教授担任博导制度的推广,不仅缓解了高端科研人才梯队断层问题,更重要的在于构建了更加开放、多元的人才评价体系。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洪成文建议:“下一步应推动高校建立分类评价机制,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不同领域的导师实行差异化考核标准。”
随着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深入推进,副教授博导群体正成为科研创新的生力军。这种打破职称壁垒的制度改革,既体现了高校人才评价理念的重大转变,也为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研究生培养体系提供了新的实践路径。未来,如何进一步完善配套措施,确保培养质量,仍需高校、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探索。
本文由作者笔名:宿迁新闻网 于 2025-09-18 11:13:05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suqian.me/wen/777.html
上一篇
哪些考研app好
下一篇
哪些学校具备985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