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社会民生> 正文

宿迁乾隆行宫:六下江南的历史见证‌

  2025年4月21日

  宿迁讯‌ 清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五次驻跸宿迁皂河古镇的“敕建安澜龙王庙”,这一历史轨迹近日因宿迁乾隆行宫的保护性修缮工程再次引发关注。这座始建于顺治年间的建筑群,不仅是清代治水文化的重要遗存,更见证了帝王南巡与运河文明的交融‌。

  行宫沿革与建筑特色

17.png

  皇家治水象征‌

  龙王庙行宫初为祈求水患平息而建,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改建后成为祭祀与治水并重的皇家建筑。乾隆帝六次南巡均经大运河至此,题匾“敕建安澜龙王庙”,并立碑强调“趋避水患”的治水理念‌。

  北方宫式建筑典范‌

  行宫占地36亩,以三院九进封闭式布局为核心,主轴线上的戏楼、御碑亭、禹王殿等建筑沿袭北方官式风格。其中,龙王殿覆六色琉璃瓦,须弥座台基与故宫石狮形制相似,被誉为“小故宫”‌。

  珍贵文物遗存‌

  现存御碑碑文详述康熙、雍正治水功绩,碑座采用象征“吞江吐水”的蚣蝮造型,与常见的赑屃碑座形成鲜明对比。门前一对清官式石狮,与故宫遗存同源,为全国罕见‌。

  帝王南巡与地方文化

  乾隆驻跸期间,除处理政务外,亦参与地方文化活动。据记载,其曾于行宫古戏台观赏宿迁非遗柳琴戏,并留下“第一江山春好处”的诗句赞誉骆马湖风光‌。此外,皂河龙王庙会延续300余年,农历正月初九的庙会融合商贸与民俗,现已成为大运河文化带的重要名片‌。

  保护与申遗

  2001年,龙王庙行宫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作为大运河遗产点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近年来,宿迁市通过皂河龙运城等项目活化历史场景,再现“运河古镇”风貌,使这一清代行宫成为文旅融合的典范‌。

  结语‌

  宿迁乾隆行宫不仅是帝王南巡的驻跸之所,更是大运河治水史与南北文化交融的缩影。其建筑、文物与民俗共同构筑了宿迁“运河名城”的历史底色,为当代人理解清代政治、经济与水利提供了鲜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