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点新闻> 正文

七十六载守望终“重逢” 九旬妪携DNA与战地铜哨圆梦淮海陵园

  4月5日,徐州市铜山区淮海战役纪念园内,一位拄着竹杖的九旬老人颤巍巍抚摸着青灰色墓碑。来自安徽省宿州市的陈秀兰在志愿者李秋萍陪同下,终于在这座苏北小城找到了长眠于此的兄长陈元庆烈士。当春风掠过墓碑前的白菊,老人将额头轻轻抵在冰凉的石碑上,仿佛触碰到了半个多世纪前那个意气风发的年轻面庞。

  "当年二哥离家时,我辫梢还系着红头绳。"陈秀兰摩挲着墓碑上"无名烈士"的刻痕,混浊的嗓音里泛起清亮的记忆浪花,"那是1947年槐花飘香的时节,他揣着两个窝窝头说要去看更大的天地。临行前把珍藏的铜哨塞给我,说等全国解放就教我吹《东方红》。"老人从贴身口袋掏出个油纸包,褪色的红布巾里,黄铜军哨在阳光下泛起温润光泽。

65.png

  陪同前来的侄孙女陈雪梅眼眶泛红:"姑母这些年总对着铜哨自言自语,直到上月收到李阿姨的电话......"话音未落,老人突然挺直佝偻的脊背,用布满老年斑的手掌仔细擦拭碑面,仿佛要为长眠的兄长拂去七十六载风霜。

  这场跨越时空的相认,始于三个月前李秋萍的意外发现。在为山东籍烈士王建军找到亲人后,这位退休教师得知宿州仍有数位烈士未寻到亲属。通过查阅泛黄的《宿县革命烈士名录》,她在"陈元庆"的条目下发现了关键线索——牺牲时贴身携带的铜制口哨。

  "当我拨通陈奶奶家电话时,听筒里传来铜哨的呜咽声。"李秋萍回忆时仍觉震撼,"老人说这些年总带着哨子赶集,想着或许能在某个街角听见熟悉的回响。"经过DNA比对,最终确认了这位淮海战役中为保护电台牺牲的报务员身份。

  清明时节的纪念园里,二十余名陈家后辈从皖北辗转而来。94岁的陈秀兰执意不让搀扶,独自蹒跚着将故乡的黄土洒在墓前。当年轻学生组成的铜管乐队奏响《献花曲》时,老人突然举起铜哨加入合奏,苍凉的哨音刺破云霄,惊起柏树林中栖息的群鸽。

  "每完成一次这样的'重逢',就更懂得和平年代的分量。"李秋萍望着盘旋的鸽群轻声说道。暮色中的纪念塔拉长着众人的影子,将1948年的血色黄昏与2024年的春日暮色重叠在斑驳的纪念碑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