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社会民生> 正文

泗阳与宿迁:难以弥合的“文化鸿沟”与历史纠葛‌

  2025年4月7日‌

  自1996年宿迁升格为地级市并管辖泗阳县以来,两地虽行政隶属近30年,但泗阳人对宿迁的归属感始终薄弱。这一现象背后,既有深层的文化割裂,也有现实利益与历史渊源的纠葛。

  一、文化认同差异:方言、饮食与历史归属

  泗阳的文化底色与宿迁存在显著差异。泗阳属淮扬文化圈,方言、饮食习惯与淮安、涟水等地相近;而宿迁市区以中原文化为主,方言更接近徐州地区‌。这种差异被当地人形容为“一市四文化”——宿迁下辖的沭阳、泗阳、泗洪、宿豫四地分别代表淮海、中原、淮扬、江淮四种文化,方言与习俗迥异‌。

  历史上,泗阳在清代隶属淮安府,与宿迁(原属徐州府)并无行政交集。这种历史记忆至今仍影响民众心理认同,许多泗阳人在外地更倾向自称“淮安人”或直接报县名‌。

67.png

  二、行政整合困境:资源分配与利益冲突

  宿迁建市后推行的行政调整加剧了矛盾。2000年代初,原属泗阳的洋河镇被划归宿城区,其核心产业洋河酒厂随后成为宿迁经济支柱。这一剥离行为被泗阳人视作“资源掠夺”,削弱了对宿迁的信任‌。此外,泗阳民营医院水平有限,民众就医多选择淮安三甲医院;商业消费也倾向淮安新亚、万达等商圈,与宿迁市区互动较少‌。

  三、地理与情感距离:淮安“虹吸效应”显著

  地理 proximity 进一步强化离心力。泗阳县城距淮安市区仅40分钟车程,而到宿迁市区需1小时。更短的通勤时间使泗阳人与淮安形成紧密的日常生活圈,洪泽湖共治、方言互通等纽带加深了这一联系‌。相比之下,宿迁市区既非交通枢纽,也未形成足够的经济辐射力,难以突破地理隔阂‌。

  四、区域矛盾缩影:宿迁的“三县难题”

  泗阳的疏离感并非孤例。沭阳县因经济总量占宿迁近半却缺乏高铁等基建支持,与市区矛盾公开化;泗洪县则因双沟酒厂归属问题长期不满‌。宿迁作为江苏最年轻地级市,面临“小马拉大车”困境——市区经济体量薄弱,难以协调下属强县的利益诉求,反而加深了县域的“独立倾向”‌。

  专家视角:重构认同需长效机制

  区域研究学者指出,宿迁若想增强凝聚力,需在文化共融(如联合申报文化遗产)、基础设施均衡布局(如推动市县快速交通网)、产业协同(避免“零和博弈”式资源调配)等方面突破‌。当前,宿迁正规划连接泗阳的轻轨项目,并尝试建立跨县医疗联合体,但这些举措能否化解近30年的隔阂,仍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