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2025年4月7日电 "俺家就在骆马湖边""这事儿俺们宿迁人都知道"——行走在宿迁的大街小巷,无论是菜市场的摊贩、公园里闲谈的老人,还是短视频平台上年轻主播的直播,一个带着泥土气息的代词"俺"频繁跃入耳中。这个常被视为北方方言的词汇,为何深深扎根于江苏北部的宿迁?记者就此展开调查。
方言孤岛:当"俺"遇上吴侬软语
在江苏方言版图上,南部以吴语为主,北部则多属中原官话区。宿迁方言学者李建军指出:"宿迁地处南北过渡带,'俺'的使用可追溯至明代移民史。"历史资料显示,明初"洪武赶散"政策使大量山西、山东移民迁入苏北,带来了中原官话的语音特点。
方言调查显示,宿迁下辖的沭阳、泗阳等地,"俺"的使用尤为普遍。62岁的沭阳农民张德富说:"打小就说'俺','我'反而觉得文绉绉。"这种语言习惯甚至影响了地方戏曲——在省级非遗"淮海戏"的唱词中,"俺"常作为角色自称出现。
代际传承中的变与不变
在宿迁实验小学门口,记者观察到有趣的语言现象:接送孩子的爷爷奶奶说着"俺送你上学",而孩子们回答时多在普通话"我"和方言"俺"间切换。00后大学生陈琳坦言:"和同学聊天用'我',回家自然转成'俺',就像切换方言模式。"
语言学家周敏的团队研究发现,宿迁城区15-30岁群体中,"俺"的使用率较二十年前下降约40%,但在乡镇地区仍保持85%以上的高频使用。这种差异折射出城市化进程对方言的冲击。
"俺"字背后的文化认同
在宿迁本土短视频创作者"楚地阿伟"的直播间,"俺们宿迁"已成为标志性开场白,单个话题播放量超2000万次。民俗专家指出,这种有意识的语言选择,既是文化自信的体现,也暗含对"散装江苏"地域梗的幽默回应。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年轻人在社交平台创造性地将"俺"与网络用语结合,衍生出"俺emo了""绝绝子俺爱了"等新式表达。语言学者认为,这种创新使用反而延长了传统方言的生命力。
专家视角:方言保护需要动态平衡
南京大学方言研究所所长王教授提醒:"'俺'的存续不应被简单视为守旧,也不宜过度商业化表演。建议通过建立方言有声数据库、将特色词汇纳入地方教材等方式,实现活态传承。"
宿迁市文旅局今年推出的"听见宿迁"方言保护计划中,特别设立"最暖乡音"征集活动,鼓励市民用方言"俺"录制生活故事,目前已收集语音样本逾万条。
走在项王故里的青石板路上,茶馆里飘出评书艺人中气十足的"俺乃西楚霸王",街头网红奶茶店推出"俺的宿迁"限定杯套,古老方言正以新旧交融的方式,继续讲述着这座运河之城的故事。(完)
本文由作者笔名:宿迁汪伦 于 2017-11-22 17:13:00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suqian.me/wen/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