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市近年来持续推进医疗改革,但“看病难”问题仍困扰部分群众。记者走访发现,这一现象背后是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基层服务能力不足、民营医院运营困境等多重因素的交织。
一、历史医改“后遗症”:民营医院困局加剧资源紧张
2000年起,宿迁因财政压力推行公立医院改制,全市134家公立医院中133家转为民营。这一改革虽短期内缓解了财政负担,但长期导致公立医疗体系缺位。当前,部分民营医院面临现金流短缺、医保报销延迟等问题,甚至拒收低保户和低收入患者。民营医院公信力不足与运营压力叠加,进一步压缩了基层医疗供给空间。
二、区域医疗资源失衡:基层服务“最后一公里”待打通
尽管宿迁市区已建成多家三甲医院,但乡镇、农村地区仍存在显著短板。以宿豫区大兴镇为例,虽有延续性护理服务覆盖200余名患者,但行动不便、居住偏远的群体仍依赖医护人员上门服务。部分乡镇卫生室虽提供免费药品和家庭医生签约,但签约医生人力有限,难以满足慢性病患者动态管理需求。此外,鼓楼医院等市区医院在就诊高峰期仍存在“急诊排队超1小时、仅1名医生值班”的窘境。
三、突发需求与应急能力矛盾凸显
2024年冬季流感季期间,宿迁鼓楼医院儿科夜间急诊出现“排队20人、1小时仅接诊8人”的拥堵现象,暴露出基层医疗机构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急能力不足。尽管宿迁近年通过“互联网+护理”拓展服务项目,但胃管置入、术后康复等专业性较强的服务仍集中于少数医院,基层机构技术力量薄弱。
四、政策优化与改革试点并行
面对挑战,宿迁正探索新路径:
重建公立医疗体系:2012年后逐步恢复公立医院建设,如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引入省内三甲医院专家资源,提升重症救治能力;
强化基层服务:在振友社区等试点区域,通过家庭医生签约、免费药品发放覆盖低收入群体,年减少患者医疗支出超80%;
民营医院扶持:试点“医保预付制”,缓解医院垫资压力,同时加强医疗质量监管。
专家观点
南京大学公共卫生政策研究中心教授指出:“宿迁医改是中国医疗体系转型的缩影。未来需平衡市场机制与公益属性,通过财政倾斜、人才下沉补齐基层短板,同时建立民营医院与公立机构的协作机制。”
本文由作者笔名:宿迁小虞姬 于 2024-08-21 15:21:00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suqian.me/wen/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