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抗战英烈的传奇人生与精神传承
沭阳,2025年4月5日电(记者笑笑)在江苏沭阳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英雄的故事代代相传。近日,随着地方党史研究工作的深入,一位尘封于历史长河中的抗战英雄——朱沂涛的事迹被重新发掘。他的名字或许不为大众熟知,但在沭阳革命老区的村镇巷陌,这位铁骨铮铮的战士仍被老一辈人深情追忆。
少年立志:从农家子弟到抗日先锋
朱沂涛,1915年生于沭阳县颜集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据《沭阳抗日斗争史》记载,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22岁的朱沂涛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沭阳早期地下党员之一。他白天帮乡亲耕作,夜晚秘密组织抗日宣传队,用沭阳方言编写《打东洋》歌谣,动员数百青年投身救国行列。
1939年秋,日伪军对苏北抗日根据地展开“扫荡”。朱沂涛带领村民在河道密布的沭阳南部与敌人周旋,利用芦苇荡设伏,以土枪、镰刀为武器,多次成功掩护群众转移。颜集镇95岁的张怀礼老人回忆:“那年头,沂涛就是咱的主心骨!他总说‘鬼子来了别怕,咱们沭阳人骨头硬!’”
智勇双全:一场载入史册的“朱庄突围”
1942年冬,朱沂涛的传奇事迹达到高潮。时任沭阳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队长的他,在获悉日伪军计划突袭朱庄村粮仓后,连夜率30余名队员布防。面对200余敌军的包围,他下令队员将鞭炮置于铁桶中点燃,制造“机枪扫射”假象,同时亲自带人绕后焚烧敌军卡车。敌军阵脚大乱,仓皇撤退,朱庄村5万斤军粮得以保全。这场“朱庄突围战”被收录于《苏北抗战经典战例》,成为以少胜多的典范。
血染山河:用生命守护群众转移
1943年4月,朱沂涛在护送沭阳中学师生向淮南根据地转移途中遭遇伏击。据幸存教师周文娟回忆:“子弹打光后,朱队长举起大刀挡在路口,冲我们喊‘快往高粱地跑!’”最终,百余名师生安全脱险,朱沂涛却身中7弹壮烈牺牲,年仅28岁。
英雄不朽:精神火种点亮新时代
如今,在朱沂涛牺牲地建立的“沂涛亭”已成为沭阳红色教育基地。每年清明,当地中小学生都会在此诵读他生前写下的诗句:“宁做战死鬼,不当亡国奴!”沭阳县委宣传部负责人表示:“我们正筹划将朱沂涛事迹纳入地方教材,让年轻人记住:这片土地上的安宁,是英雄用热血换来的。”
历史的风烟散去,英雄的呐喊犹在耳畔。朱沂涛用短暂的一生诠释了何为“家国脊梁”,而他留下的精神遗产,仍在新时代的沭阳大地上生生不息。
新闻背景:沭阳县作为革命老区,在抗日战争期间是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涌现出众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朱沂涛作为地方抗战英烈的代表,其事迹彰显了普通民众在民族危亡之际的英勇担当。
本文由作者笔名:宿迁笑笑 于 2017-08-25 15:55:00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suqian.me/wen/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