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点新闻> 正文

废墟之上绽新生——汶川地震十七周年特别纪实‌

  (5月12日电)清晨五点的北川老县城遗址,72岁的赵素芬将一束蒲公英轻轻放在残存的教学楼台阶上。十六年前的同个时刻,她正牵着八岁的孙女穿过这道门廊去晨读。如今这座凝固在2008年的时钟塔下,白菊花与羌族祈福彩带在晨风中交织,无人机镜头记录下新北川中学操场飘扬的1600只蝴蝶风筝——每只翅膀都写着遇难者的名字。

14.png

  上午十点,成都军区总医院走廊响起熟悉的轮椅滚动声。护士长李红梅快步迎向那双布满老茧的手——当年她从瓦砾中抱出的截肢少年张宇航,如今已是穿戴智能义肢的医疗器械工程师。"今天要调试第三代压力传感系统",他笑着举起工具箱,金属关节折射着走廊尽头"重生者康复中心"的铜牌微光。

  青川县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的实时监测屏跳动着新数据:震后栽种的23万棵珙桐树冠覆盖率已达82%,红外相机昨夜捕捉到三只成年大熊猫穿越生态廊道。而在汶川特殊教育学校的陶艺课,听障孩子们正用陶土复刻地震监测仪模型,釉料里掺着当年废墟中筛出的石英砂。

  真实故事:永不消逝的广播频率‌

  王家岭半山腰的太阳能收音机仍在整点报时,这是村民与王立军之间的无声契约。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这个乡村广播站发出了方圆三十里内最后的生命讯号。

  "后山滑坡堵了出村路!小学屋顶塌了!"嘶吼混着玻璃碎裂声通过大喇叭炸响时,王立军的左腿正被变形的控制台死死咬住。他摸黑抓过备用电池接续线路,忍着剧痛持续播报伤亡情况,直到听见救援直升机的轰鸣。而当战士们锯开钢筋救他时,他攥着的话筒里还在循环播放自制求救信号。

  如今在5G基站林立的羌寨,76岁的王立军仍每天清晨六点打开老广播。插着钢钉的腿走不上陡坡,他就用三十年攒下的听众来信糊满直播间隔音墙。"当年有个娃儿听着广播指挥,带全家爬出了裂缝",他擦拭着泛黄的调频旋钮,"只要电池还有电,这个频率永远在"。去年暴雨夜山体滑坡,正是这台古董设备最先发出预警。

  在新建的汶川地震纪念馆视听室,参观者能听到2008年5月12日14时35分的原始广播录音。背景音里时断时续的喘息声,与如今老人慢悠悠播报茶园春汛的嗓音,在时光隧道里完成了一次次电波共振。